`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革命遗址 -> 点击返回上一页
新兴县新城镇三挺村,隐藏着两座近代爱国将领的故居(一)

时间:2023-02-04 来源:网络 访问量:

三挺村位于新兴县城洞口片区的新兴江畔,分布着村头坊、村中坊、村尾坊等好几个村坊。这里山环水绕,风景秀丽,人文荟萃。

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新兴当时所属的新宁郡管辖14个县,其中三挺村所在地附近当时为“南兴县”属地,有兵屯守,因此最早这里是叫“三屯”。因当地方言“屯”跟“挺”谐音,后便改称为“三挺”。

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三挺村

民国初期,这里走出了革命元老、粤军爱国将领梁翰昭将军。大革命时期走出了工农运动领袖、原中共广东区委佛山支部书记梁新枝。抗日战争时期走出了国民革命军63军186师少将参谋长、抗日爱国将领黄明铨将军。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走出了国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高级工程师、杰出水利专家黄荣新;著名知识产权专家黄卫家等一批杰出人物。

目前,村中还保存有梁翰昭、梁新枝、黄明铨等历史名人的故居,以及民国时期的三挺小学(纪德书室)、黄氏宗祠等文物古迹,历史人文资源丰富。

已逾百年历史的三挺村尾坊黄氏宗祠

在本文中,为各位读者侧重介绍一下三挺村籍两位近代杰出将领梁翰昭、黄明铨的故居。

梁 翰 昭 将 军 故 居

梁翰昭将军故居,位于三挺村村头坊的千乘里门牌坊附近,与三挺小学毗邻。

了解新兴历史的朋友,对梁翰昭这个名字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今年年初修缮一新的新兴解放路(庙街)特色步行街,就是梁翰昭在上世纪30年代任新兴县长期间建造的。在本公众号以往发布的文章中,就曾多次介绍到梁翰昭的贡献事迹。

-

摄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梁翰昭

但许多新兴街坊对于梁翰昭的认知,也仅限于他的“新兴县长”这一身份而已,其实梁翰昭在民国初期的广东军界,可以说是闻名遐迩。他的资历甚至比新兴籍抗日爱国将领叶肇等人的资历还要早,梁翰昭担任粤军少将警备司令时,叶肇当时只是他属下的一位营级军官。

三挺村“千乘里门”牌坊,牌坊右侧便是三挺小学

沿着三挺小学旁的“千乘里门”牌坊向前行进约百米,便能看到一片屹立于村道旁的古建筑群。

从侧面看,这是一片由前后四座大屋相连的建筑群,为岭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古民居,青砖瓦木结构,龙船脊屋顶,建筑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群外观高墙围绕,围墙随着一旁道路的倾斜度起伏不平。整片建筑群外观看起来气势不凡,蔚为壮观。这里就是梁翰昭的故居了。

故居建筑群侧面外观原貌

整片建筑群在屋宇前后之间均开设有巷道,靠近道路一侧的围墙设巷道口,便于出入。虽然外观看起来是相连的四座大屋,但走进围墙内却发现屋宇之间相互并不相通,四座大屋各自形成独立的建筑。

前后屋宇之间的横巷巷门

这些大屋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筑格局虽保留了传统的四房一厅一天井式,但首进正面和两侧墙壁顶端却是灰沙结构。而现存的四座大屋当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最前排的一座。

巷内独座结构的大屋

在巷内往巷门外眺望

得知有记者前来采访,梁翰昭故居托管人之一的梁彩萍女士热情地为笔者开门进屋参观,并介绍故居的现状。熟悉梁翰昭故居历史的三挺村老干部梁日庆闻讯,也前来为笔者讲解故居的历史。

只见前排的这座大屋也是带院落的,但院墙却异常崭新,像是近年来的产物,院门靠近路边的一侧。据梁彩萍女士说,如今看到的院墙的确是新建的,原来的老院墙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已被拆毁。据说原来的门楼很宏伟,是建在大屋的正前方的。

前排首座大屋

近观前座大屋,发现这座大屋也是四排大屋当中最豪华的。大屋面阔三间,首进中间是趟栊大门。屋檐下的封檐板依旧色彩鲜艳,但外墙大部分壁画在“文革”期间遭到石灰涂抹,原貌遭到破坏。两厢的正面外墙接近顶部位置镶嵌着排列整齐的绿釉陶瓷花窗,花窗下方,是厢房的窗户。有别于后面三排大屋的是,前座大屋首进两厢前面都开了窗户,窗台及窗框皆是水泥灰沙结构。

近观前座大屋,气派不凡

封檐板一角


相关专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