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革命遗址 -> 点击返回上一页
新兴县新城镇三挺村,隐藏着两座近代爱国将领的故居(三)

时间:2023-02-04 来源:网络 访问量:

据悉,梁翰昭除了村中现存的故居外,在今三挺小学的位置,原来还建有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名为“东碧草庐”。村中现存的故居是梁翰昭的出生及成长之地,而东碧草庐则是他发迹之后回乡所建造的新居。

据三挺村委会原主任黄卫平回忆说,当年的东碧草庐庭院面积比现在的三挺村小学还要大得多。主体建筑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大洋楼,洋楼极富欧陆风格气息,建筑设计稳重典雅、气势不凡。二楼的地板结构是木阵弹阶砖,在面向花园的一侧还建有西式圆拱阳台,在阳台正上方的山花女儿墙上篆刻着“东碧草庐”四字。洋楼前园林水榭一应俱全,庭院中央还修筑有一口“八角塘”。

远眺依山傍水的三挺小学(东碧草庐原址)

“东碧草庐”的具体建造时间今已无从考究。据笔者考究,有两个时间段值得推敲,分别是1923~1924年间和1931~1934年间。

1923年7月,中央直辖广东讨贼军第四军军长梁鸿楷(新兴天堂人)奉孙中山之命在新兴县城成立“讨贼军第六警备司令部”,当时作为粤军袍泽且是同乡同宗的梁翰昭备受梁鸿楷关照,被委任为第六警备司令部少将司令,拥兵千人驻守新兴县城。当时的梁翰昭实权在握,不亚于衣锦还乡,其风头相比于后来担任新兴县长,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直至1924年,梁鸿楷因战事需要,将梁翰昭部调往江门驻防。东碧草庐很有可能就是梁翰昭驻防新兴这一时期建造的,是梁翰昭衣锦还乡的象征性建筑。

另一个时间段则是1931~1934年间。这个时期梁翰昭主政新兴长达四年之久,再加上社会环境较军阀混战时期有所稳定,不排除梁翰昭萌生在家乡建造新居长久居住的想法。

从故居向小学方向眺望

当然,上述的两个建造时间段都是笔者所推敲的而已。解放后,东碧草庐被政府没收,东碧草庐曾一度作为三挺大队的办公驻地。在六七十年代,曾被用作三挺小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东碧草庐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改革开放后,东碧草庐被拆,在原址上建成了现在的三挺小学。

在解放后,除了东碧草庐被政府没收以外,东碧草庐毗邻的梁翰昭故宅大屋也被分配给贫下中农居住。除了前排首座大屋后来归还给梁氏后裔,后面的三座大屋如今已另属他人了。而梁氏后裔今大多数也居于港台或海外,渺无音讯,离家比较近的梁翰昭次子梁伯岳也长住广州,比较少回,大屋现在是属于托管状态。

故居建筑群鸟瞰

由于文化意识淡薄,近年来,故居建筑群局部被人为破坏严重。不少大屋的原有格局被随意改造得面目全非,如第二排大屋临近路边的原装墙体及附房被现有业主拆掉,原来的附房位置被改建成私人停车位,建筑群原本蔚为壮观的连片格局不复存在,令人扼腕叹息。

被拆掉部分墙体的空间

被拆毁的残墙

图为第二排大屋外墙还未拆毁时的样貌,连绵起伏的外墙格外壮观,堪称是三挺村道旁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有个别大屋由于荒废已久,屋内早已破败不堪,瓦面坍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现状令人堪忧。

第四排大屋内部,残垣败瓦,现状堪忧

大屋局部坍塌面积

屋内残存的精美绿釉陶瓷花窗

在前座大屋参观期间,笔者看见因日久失修,瓦面渗漏的缘故,屋内厅堂地面已长满了青苔。为避免人行走在上面滑倒,大屋的托管人梁彩萍女士特地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白色的纱布,用以防滑。对于大屋现状的修缮,梁女士表示无能为力,唯有希望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将大屋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名人故居加以修缮,开发成为当地的人文景观。

原三挺村老干部梁日庆(左)、梁翰昭故居托管人梁彩萍女士(右)向笔者介绍故居现状

近年来,新兴县以打造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和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契机,深入实施县城“四提”补短板行动,着力推进旧城活化更新,打造老城市新活力的城市新名片。目前已先后成功修复县城解放路骑楼街(庙街)、文昌桥、城隍庙等文旅项目,并对外开放。然而,在距离旧城活化改造范围仅数公里外的梁翰昭故居却“养在深闺人未知”。

作为辛亥革命元老、粤军爱国将领、孙中山的忠诚追随者,而且又是新兴旧城改造的先驱、解放路(庙街)民国骑楼街的缔造者,梁翰昭的故居开发保护可谓意义重大。笔者觉得,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可以从房屋翻新、完善设施、补充史料、加强宣传等方面入手,不能让这些革命人物故居逐渐被遗忘。

梁翰昭故居屋顶龙船脊(局部)

黄 明 铨 将 军 故 居

黄明铨将军故居,位于三挺村村尾坊的最尽头,距离黄氏宗祠约数百米距离。

图片黄明铨将军故居

黄明铨(1916~2012年):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黄埔军校第十二期毕业生。就读期间,由于成绩优秀,提前毕业留校,任黄埔军校军事教育科科长。抗日战争期间,黄明铨在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3军186师558团,历任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后升任186师少将参谋长。他曾率部在广东花县、从化、清远、潮汕等地抗击日军。1939年6月他在花县师岭(今广州花都区狮岭镇一带)指挥抗战,再无外援的情况下,以寡劣的装备,重创日军,毙敌100多人,伤敌160多人,击毁日军汽车两辆。

就读黄埔军校期间的黄明铨

抗战胜利后,黄明铨将军逐渐退出军旅生涯。40年代末赴港澳地区创办教育,曾任澳门教会中学教务主任、香港东华三院董事及副主席等职,后成立康泰旅运社,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60年代末,黄明铨移居台湾,除继续运营康泰旅运社之外,并创立振兴华贸易商行,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此外,他还先后当选为国际旅运组织中华民国分会ASTATA常务监事、台湾港澳观光旅游运品保等协会董监、国民党“国大代表”、台湾退役军人联谊会会长、台湾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台北市中央军事院校校友会理事长、陆军军官学校校友基金会董事长等职。他致力于旅游推广,为台湾旅游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台湾旅游业界重要的元老级人物,海峡两岸旅游业界人士都尊称他为“黄老爹”。

黄明铨将军虽曾经位居少将,在当时也算是有地位有名望的人物,但他的故居却非常简朴。

黄明铨将军故居

从外观看,这是一座带小院落的普通青砖民居,虽同为一座房屋却分为两间门面,中间以墙壁隔开成两间独立的空间,各自拥有一个天井和一个厅房,整体面积看起来极为狭窄。由此可见,黄明铨将军虽飞黄腾达,但并无养成丝毫的娇奢之风,从其简朴的故居便可看出其俭朴高尚的精神品格。但由于久无人问津,黄明铨将军至今看起来也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而保护历史文物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梁翰昭将军故居(旧貌)

若将三挺村的爱国将领梁翰昭、黄明铨将军故居开发起来,既与新兴县城区旧城活化改造项目起到相呼应的作用,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多去这样的革命人物遗迹参观,可以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忆苦思甜,不忘记过去峥嵘岁月里革命先辈所做出的贡献,从而更加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

相关专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