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广东省新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页数:117 出版社:广东省新兴县印刷厂 出版日期:1995.03 目录:第17页 赤心桑梓的领头雁--梁仲伟先生事略&冯晋衍 颜德忠
  • 广东新兴县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的出生地、圆寂地和佛教典籍《法宝坛经》的成书地,被誉为“中国禅都”是省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为打造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据云浮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五大产业。一是禅文化生...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敦煌本记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
  • 一、《坛经》的书名及版本《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大梵寺施法坛经》,后来整理者嫌书名太长,便取书名为《坛经》。《坛经》原本亦称《六祖法宝记》,早已失传。随着南...
  • (一)龙山国恩寺国恩寺又名龙山寺,位于县城南15公里六祖镇龙山脚下,始建于唐弘道元年(683年),名报恩寺。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赐名“国恩寺”,是六祖惠能的故居和圆寂之所。国恩寺依山而筑,规模庞大...
【返回上页】 访问量:

六祖圣迹

简介:

(一)龙山国恩寺

国恩寺又名龙山寺,位于县城南15公里六祖镇龙山脚下,始建于唐弘道元年(683年),名报恩寺。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赐名“国恩寺”,是六祖惠能的故居和圆寂之所。

国恩寺依山而筑,规模庞大,布局严整,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寺前有珠亭、镜池、第一地山门牌坊,寺内以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为主轴,左右两侧为地藏王殿、达摩殿、文殊普贤殿、大势至殿、四配殿及钟楼、鼓楼、方丈室、客堂、斋堂、沐身池、禅房等;寺左侧为六祖手建报恩塔、六祖手植荔枝树、观音殿、功德堂等,寺右为六祖父母坟、挹翠亭、思乡亭等。建筑面积9200多平方米。寺院古木参天、景色秀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佳句。宋朝大文豪苏东坡题挹翠亭楹联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洁净身”,明朝状元黄士俊题国恩寺“南宗福地,东粤名山”。

国恩寺为广东名刹之一。寺内41尊佛像,形态各异,造艺精湛,栩栩如生。建国初期,寺内文物,古迹保存完好。“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内藏的皇帝所赐玉石台灯、铜鼓、大钟和由大套小的36面铜锣散失,部分风景林木被砍。1981年8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寺宇修葺一新,作为宗教点对外开放。1989年6月29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六祖故居

夏卢村,古称下卢村,是六祖惠能的诞生地,位于新兴县六祖镇,离县城12公里,离国恩寺1公里。夏卢村,在梁普通四年(523年)至隋大业三年(607年)、唐武德四年(621年)至唐乾元元年(758年),曾为新州辖下的索卢县县治所在地,因地处卢溪河之下而得名。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诞生于此。惠能在夏卢村诞生居住的房舍,因年代久远,早已崩毁,但屋址基地却历代存在。1981年国恩寺恢复开放后,村人为纪念六祖,在旧址建“六祖纪念堂”,内有清朝六祖塑像供人瞻仰。

(三)龙山石

龙山石,又称“护法石”,在国恩寺后背的洞心村,在村后的稻田中,矗立一块巨石,高丈余,斜立如镜,石南面刻有南宋绍兴年间,知新州军州事王敦仁所书大楷“龙山”二字,每字约四尺见方,遒劲奇古,苍秀洒脱。时国恩寺住持法师慧渊勤石。虽经历九百余年,仍字迹清晰,俨如剑刻。

龙山石的来由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开元二年(713年)七月的一天晚上,乌云密布,有一个人偷偷窜入国恩寺“录经楼”,想把经稿焚毁,不让其传世。当他想用火把烧毁书台上的经稿时,法海和国恩寺众僧出现在经稿前面,扑灭火把,制服歹徒。歹徒跪在地上,不断求饶。此时,六祖惠能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对歹徒说:“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摩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歹徒听罢六祖的宣法,自知有恶念,便立意止恶从善,自除三毒心。于是向六祖宣示说:“我愿跟在你身边,永世做龙山和国恩寺道场的护法石”。六祖圆寂前这段弘法宗义被整理成《六祖法宝坛经·之十咐嘱品》。

(四)金台寺

金台寺,是惠能闻经悟道、立志向佛的地方,遗地在今新兴县人民医院内。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刘芳《新兴县志》载:“金台寺,在县城南半里,相传六祖卖柴时闻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遂大悟发念学佛之处,盖县之古刹也”。民国期间,金台寺为县政府公署。2001年8月,村民在原址西侧的狮子山麓上重建金台寺,寺内安放三宝佛及六祖塑像,供人朝拜。

(五)别母石

唐龙朔二年(662年)惠能决心离家北上礼佛,其母李氏因惠能是独子而于心不舍,要他去旧塱村求舅父允许。舅父便出了道难题,要惠能把村口永宁寺旁的一块大石拜开,才答应他的请求。惠能向佛心坚如磐石,在大石前跪拜了四十九天,在最后一刹那间,天空一声霹雳,把这块大石劈为两块,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舅父及其母亲,见此也十分感动,于是答允其北上礼佛。这两块大石头,经一千多年风雨,仍陈列在旧塱村路口,每块长1.2米,宽0.7米,厚0.4米。惠能北上礼佛,其母李氏送别至此石,故称“别母石”。1991年,村人在此建一纪念亭,称“别母亭”。

(六)报恩塔

唐先天元年(712年),六祖在韶州宝林寺弘扬佛法时命门人回新州建报恩塔,至次年夏建成为木塔。塔的命名是按六祖“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国恩、众生恩)之意。宋大中祥符年间,将木塔改建为砖塔。此后,几经崩塌和修葺,古塔在清初仍存在,后来完全崩塌。1989年4月21日,在旧砖塔基础上重建报恩塔。在清理旧塔墙基时,发现一块塔基石,上刻有“大中祥符二年岁次已酉三月十四日重建六祖大师宝塔”等字及刻有“元至正十七年”的塔砖多块。新塔于1990年9月18日建成。重建后的报恩塔呈八角形,七层结构,高28.88米。“报恩塔”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字。塔身绘有释迦牟尼弟子初祖迦叶至二十八代祖师达摩的28尊石刻像,每层还有形态各异的地藏白玉佛一尊。

(七)六祖手植荔枝树

六祖手植荔枝树,位于国恩寺左侧,为六祖在713年返回国恩寺时所种。清嘉庆新兴籍举人陈在谦作诗曰“龙山侧生枝,乃傍卢公墓,吾师手所植,树老虫不蠹,一千二百岁,旷劫等闲度……吾且食荔枝,佛也本不喻”。至2000年,树龄近1300年。1998年全省进行古树普查鉴定,省林业厅的技术人员到现场鉴定该树高18.5米,胸径121厘米,为全省18棵古树之首。

(八)卓锡泉

卓锡泉位于国恩寺六祖殿背后约十米处。六祖惠能还乡之时,遇天旱而无水,乡民及僧众用水奇缺,六祖在此以锡杖卓地而涌泉,遂修建成井,故名卓锡泉。水质甘甜清凉,清澈见底,千余年来,天旱而泉水不断,水位不增不减。

(九)浴身池

浴身池位于国恩寺右侧,为一口唐代石制圆形大石池,池旁石缝有泉水滴流,滴一天则满一石池。六祖当年在国恩寺时,晚上即在此净身。

(十)藏佛坑

藏佛坑,在寺田村东侧的袈裟岭下,山谷长约2公里,两山对恃,石壁峭立,迂回曲折,峡谷流水潺潺,山上林木茂密。唐先天二年(713年)农历八月初三,六祖于国恩寺圆寂。为防不测,新州各界人士经商量后,将惠能真身收藏在离国恩寺十里外的山坑中,并秘密派人保护。此后,人们便将这条坑称为藏佛坑,把安放六祖真身的大岩石称为化身岩,把直竖朝岩,形若韦驮护法的奇石称为韦陀石。

(十一)香灯岗

香灯岗,在集成镇上流村(古称上卢村)龙山温泉泉眼旁的灯崃(音)山的山坡上。因六祖惠能圆寂后,新州、广州、韶州三地的官员及僧俗争迎真身供养,于是在此山岗上烧香,以烟所指处决定六祖真身所归,故名。由于烟直指曹溪方向,十一月十三日,韶州官员及僧俗将六祖真身迎回韶州曹溪宝林寺供奉。

(十二)光孝寺

光孝寺,过去曾称法性寺,位于广州市光孝路,创建于1700多年前。唐仪凤元年(676年),禅宗六祖惠能在此削发受戒,弘扬禅宗妙义,寺内建有六祖瘗发塔。

六祖在光孝寺一年多,期间还到毗邻的六榕寺弘法,因而六榕寺设有六祖堂和六祖青铜塑像。

(十三)南华寺

南华寺,位于今韶关曲江县,是岭南著名的古刹。六祖惠能于唐仪凤二年(677年)从广州法性寺到韶州宝林寺,在这里弘法30多年,得法弟子有43人,后来形成了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等5个宗支并7个法系,称为“一花五叶”或“五家七宗”。

南华寺,原名宝林寺,始建于梁天监元年(502年),历有岭南第一禅宗祖庭和禅宗发祥地之称。唐神龙元年(705年)改名“中兴寺”,神龙三年又改为“法泉寺”,宋开宝元年(968年)改称“南华寺”,一直沿用至今。寺内藏存的珍贵文物有:六祖真身、武则天于通天元年(696年)所赐给惠能的水晶钵、磨衲袈裟各一件及圣旨一道,唐中宗于神龙元年(705年)赐给惠能的宝钵和袈裟等珍品,列为国宝级的文物共300多件。六祖殿内供奉着六祖真身,是该寺最为珍贵的佛教圣物。

(十四)六祖“真身”

唐先天二年(713年),惠能在新州国恩寺圆寂,终年76岁。遗体运回宝林寺后,没用天竺规矩火化,而保存其真身,即全身涂上胶漆,盘膝而坐,穿上袈裟。外表如真人。

惠能临终时,曾对弟子们说:“我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级。”于是弟子们在惠能的“真身”颈部用铁片、漆布围护,特建“灵照塔”供奉。塔内还藏有六祖惠能的“真传衣钵”,即初祖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教时带来的一领木棉袈裟(所传“信衣”)以及唐中宗所赐高丽国袈裟、宝钵等。开元十年(722年)8月3日夜半,果然来了刺客,刀砍惠能“真身”,铿然有声,但刀却砍不进,惊动了僧众,刺客被捉。真身得以保存。不料,数百年后的宋朝末年,元兵南侵,入南华寺,将六祖真身刺破胸腹。文革期间,六祖真身也历经劫难,最终还是保存了下来,体内有铁条支撑,尚有遗骨,其余以物填充。历经1300年,真身形态仍若生前,神态安祥,弥足珍贵。

(十五)黄梅寺

黄梅寺,原名动山寺、东禅寺,元赐额为“东山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城以北13公里的冯茂山,是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两代驻锡之所。惠能得六祖衣钵于此。寺内后侧仍保留当年惠能在厢房舂米的米碓旧迹,惠能舂米时的堕腰石则藏于黄梅县博物馆。该石长0.4米,宽0.35米,厚0.1米,重约14千克,上刻有“六祖堕腰石”五个字及清著名诗僧晦山所撰“块石绳穿祖迹留”偈语。

(十六)梅  庵

梅庵,位于肇庆市西郊。六祖返回新州时,曾在该处插植梅花,后人于六祖植梅处建庵,以纪念六祖,故取名“梅庵”。寺内有“六祖井”一口,明代诗人黎民表所题碑记云:“端州为大鉴禅师下生之地,宜有大刹宇以阐物其教”。梅庵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