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村村貌(摄于2019年,高村行政村提供)
高村,位于稔村镇南部,距镇政府约7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清水塘村、胜堂村、圩地村,坝塘行政村坝塘村,睦党行政村龙窝村、大江村,芦村行政村芦村、平岗村。始建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由高姓人迁入而形成。因开村的人姓高,而取名高村,又因赵献瑞公字慈云,曾一时又名慈云里。村东南有文阁河,村四周青山环绕。
宋元时期,属新州东路。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二区;1958年属稔村公社高村大队;1983年属稔村区高村乡;1987年属稔村镇高村行政村;1989年属稔村镇高村管理区;1999年属稔村镇高村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赵姓、叶姓,赵姓占全村总人口的98%。原有高姓,于南宋景定二年从鹤山迁入该村,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迁往外地。赵献瑞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从新兴上沙中黄村迁入该村。叶姓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从东成云河村迁入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1886人,其中男姓985人,女姓901人;80岁以上38人,最年长者93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25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1245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636人。非户籍外来人口3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53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7人,主要分布在美国。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木薯、甘蔗、蔬菜等,兼养鸡、鸭、猪等。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村民经济来源为农业及务工。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甘蔗。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濑粉等。
村内有5棵古榕树,树龄有300多年。
县道X534线从村前经过,村道与县道新兴至开平大沙公路相联接。该村1968年通电,开通有线手摇电话;1986年安装电话;1998年通自来水;2011年通互联网;2013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1967年建成高村会堂。2013年建垃圾收集点4个,公厕3座,修建宗祠3座,2015年建文体广场1个。
高村小学建于1946年,1999年新建三层教学大楼1幢。学生为来自高村行政村各村的适龄儿童。2015年,设有6个年级8个班,在校学生245人,教师13人。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是砖瓦木结构的房屋,每座占地70平方米。传统民居尚存80座,部分已空置。改革开放后,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至2015年止,新建楼房300多幢。
洪圣庙1966年被拆,1985年重建,占地100平方米,供奉龙母、大王、花王、包公。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拜祭大王,五月初八拜祭龙母,八月十六拜祭包公。每年正月初二,上年新婚夫妇及新添男丁到赵氏宗祠举行入祖仪式。农历三月二十七,拜祭高村赵氏始祖,村民自由参加。从2000年开始,正月初二还举行敬老活动,向村中60岁以上老人派发慰问金,并设宴款待全村老人,向他们祝寿。
1969年至1979年,广东行政学院从广州迁址到高村办学,改制为肇庆地区师范学校。1979年,新兴二中在高村办学。
赵品上(生卒年不详)于清乾隆年间,独资重修县城南街赵氏宗祠(曾是新兴武装部所在地)。县城赵氏宗祠是新兴赵氏族人聚居和商议族中大事的地方。同时,他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出钱兴建县城观音山的观音阁和观音塔。赵桂馨(生卒年不详),曾任候选营千总、武略骑尉、文林郎、石城县教谕、琼州府教授。赵翘燊(生卒年不详),曾任广东国民大学法学士,新兴县监察委员参议员。赵翘淦(生卒年不详),广东国民大学法学士,曾任省建设厅指导,云浮县合作指导主任,教训所教官,建设科长。1946年,陈带仔、刘良荣曾利用高村学校(原名“培正学校”)为踞点,发展革命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