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塘村村貌(杨敏钰摄于2018年)
水母塘村,位于水台镇中部,距镇政府约4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沙田村、彭山村、棠下行政村棠下村。该村原为共成水母塘村,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由赵姓人迁入而形成。塘内有很多“水母”(即海蜇),故而取名“水母塘”。1965年全村搬迁到水台彭山,仍称水母塘村。村地处丘陵地,紧邻群山,村内有大坡洞水塘。
原属共成公社。1965年因共成水库建设,县政府安置全村村民搬迁到彭山村附近,属水台公社彭山大队。1983年属水台区彭山乡;1987年属水台镇彭山行政村;1989年属水台镇彭山管理区;1999年属水台镇彭山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赵、黄、苏三姓,赵姓为最大姓。赵姓于元代南迁至高腰活道,明代从高要活道迁至集成合桃村,明正德四年从集成含桃村迁入原水母塘村。黄姓于明末从集成梅人洞迁至原水母塘村。苏姓于清初从共成社圩迁入原水母塘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222人,其中男性101人,女性121人;80岁以上10人,最年长者81岁(男);实际在村人口137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132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8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5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玉米、甘蔗、花生、蔬菜等,兼养少量猪、鸡、鸭。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部分村民承包土地,开挖鱼塘养鱼,也有村民开种植场,种植荔枝、沙糖橘,也有村民外出务工。村民经济来源为农业、务工。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黑皮冬瓜、粉葛。传统食品有腌制梅菜、煎堆、油角、粽子等。
县道X869线经过村边。该村1989年通电,1991年通自来水,2001年通电话,2005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2006年通互联网。适龄儿童到位于彭山村的彭山小学就读。
该村于1965年搬迁到该地,由县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住房。每座占地40—60平方米,是红砖杉木瓦结构的平房。改革开放后,村民逐渐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外墙贴瓷片。
三姓宗祠,为青砖瓦木结构,1965年建造,占地80平方米,仍作赵、黄、苏姓供奉先祖。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今在村里逐渐少见,大多数已新事新办。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在传统节日中,村民买猪肉、杀鸡、用糍祭拜。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村民会到土地神社、宗祠奉香。
该村是革命老区村。